close

          

五六、門檻
  房屋出入口的掩體,雙扇稱門,單扇稱戶。不論是門、是戶,過去的土角厝都有相當完整的門框:三、 四公分 厚,十幾公分寬的條形硬木頭,三面緊貼著牆壁,門檻離地十幾公分。
  鄉下人視門檻為神聖之物,拜訪親友時,進出必須直接跨越,絕不可站在門檻上方。尤其是初娶進門的新娘,踩上門檻是天大的禁忌。
  鄰居或自家的小孩玩耍時,踩門檻好像沒什麼關係,坐在門檻上聊天則大人、小孩都可以。在我稍有記憶的童年時代,母親一大早起來煮飯,我經常瞇著雙眼跟起來,然後就趴在廚房的門檻上補睡一覺,母親總為我蓋件小被子以保暖。
  門檻是硬木頭劈成的長方體,稜稜角角,十分方正,雖然有些「禁踩」的習俗,房子住久了,還是難免會磨損一些。
  鄉下人視門檻的自然磨損為一種吉兆,它代表人丁興旺、門庭若市、財源廣進的象徵,越磨損越富貴,沒有必要換新。
  此事又涉及鄉下人好客、睦鄰的習性,晚間或農閒時候,幾乎隨時都有人串門子,隨時都有人進進出出。借柴刀、借斗笠、借鋤頭‥‥幾乎每個鄰居都知道誰家的農具放在什麼地方,有時候借、還都得自行去取、放。這樣打成一片的生活,好像很少人遺失什麼東西,也沒有人提出「隱私權」的問題。
  窮苦的「土角厝」歲月在我們這一代結束了,住的品質逐漸改善,紅磚水泥屋、洋房,以至於高樓大廈逐漸流行。這期間,門扇的品質越來越堅固,由木框鉛皮而實心木門,而鐵門、鐵捲門;門檻的設施卻越來越簡化,紅磚房子雖省去木門框,至少還疊兩層紅磚、抹上水泥當門檻,洋房及高樓大廈就沒有門檻的設施。
  就族群活動的意義來說,門扇與門檻的演變相當兩極化,門扇越堅固越能保有隱私、越會阻隔人群間的往來;門檻趨近於無,表示住家與住家間越來越開放、交往越頻繁。
  事實怎麼樣呢?也許後者並沒有實質的意義,省掉門檻只是圖方便而已。不論實心雕花門或空心夾板門,現代建築的隔間都還有木門框,但那只是三面貼牆的厚木條而已,根本就沒有門檻的存在,少了門檻就不必擔心被絆倒,少了門檻更便於帶輪家具的進出。
  比較市區與鄉間的生活情況,比較過去與現在的往來情形,人類的生活越富裕、經濟越發達,彼此間的往來就越稀疏。堅固的門扇是有形之物,無形的心防更深一層,是否因為我們有更多財富而更怕失竊?是否因為對方有更多財富而不願去造訪,以免瓜田李下之嫌?
現代建築物沒有門檻,各住家理應更能打成一片,但門檻消失好像沒有得到預期的代價,反倒是堅固的門扇,充分發揮了阻絕來往的效果。
(八十五年七月八日 江安燃 先生發表於 臺灣新聞報)
西子灣副刊


 

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佳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